全国  |  手机版  | 客服QQ:5967839  |  新加信息  |  更新信息  |  帮助中心  |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页资讯 » 教育与科普 » 正文

成都永陵:王建在位12年,却建了一座大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08  作者:任登兰  浏览次数:44 来源:中文黄页网
核心提示:永陵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唯一修建于地表之上的帝王陵墓。永陵位于现在成都城墙老西门外约半英里处。永陵墓室呈半球形,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陵家底边有9层保坎起固土作用。永陵地宫为纵列式券拱顶砖石结构。

  鸟瞰整个巴蜀之地,大多为高山大河所分割。这些地方崎岖难行,高山峡谷,道路险峻,时常还有猛兽出没。这时地势平缓的成都平原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巴蜀地区的中心。
  从蚕丛时期起,数位蜀王在成都平原大兴土木,或多或少留下了属于他们独有的痕迹。
  巴蜀地区迎来送往了多位蜀王,而王建在众多“蜀王”中算是经历极为特殊的一位。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二月初八,王建于出生于河南舞阳县王城岗一个饼师家庭。所谓的“饼师”就是做饼卖的人。贫寒的家境逼得王建少年时只能以屠牛驴和贩私盐为业。他因为贩卖私盐入狱,幸得狱吏私自将他放走,才保全性命。
  走投无路的王建先藏匿于武阳古墓之中,后又潜往武当山躲藏。根据野史记载,武当山的僧人见王建“骨相甚奇”,便劝他加入部队以求“豹变”。相貌威武的王建进入部队后,果然如僧人所言,因勇毅干练屡获提拔。
  880年,声名狼藉的黄巢部队攻掠都城长安,唐僖宗不得已跑到蜀地避难。这时候王建率一小部队前来护驾,唐僖宗大喜,便擢升他为禁卫队将领之一。
  五年之后,唐僖宗再次逃离长安。王建护送唐僖宗从燃烧的栈道突围,安全到达兴元(今陕西汉中)。凭借此功绩,王建这次一跃成为壁州刺史。
  887年,王建受排挤不得已出任了利州防御使。他采纳了谋士周庠的建议,直接夺取阆州和利州作为发展立足之地。891年,王建又夺取成都,受封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
  此时的大唐已日薄西山,皇帝政令不通,出不了长安城。而藩镇割据、攻伐不休。王建在20年间夺取整个四川以及陕西、甘肃、贵州的部分区域。表面上,王建替皇帝管理着四川和云南等地区。实际上,他已在当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度。
  903 年,唐昭宗迫于形势不得已只能封王建为蜀王。后梁王朝建立者朱温于904年弑唐昭宗,结束了唐朝的统治。这一年王建号召天下兴复唐室,但无人响应。5个月后,王建在成都称帝,定都成都,国号大蜀。
  这一时期的我国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但四川却在王建的治下相对稳定繁荣。行为偏安一隅的关系,大量的外乡之民入蜀避乱。王建在位12年间,虽然没有成功地扩充其王国,可是他仿效唐朝天子“夜召学士,出入无间,恩礼亲厚如寮友”,倒也得到不少知识分子支持,与他合力在西南一隅经营前蜀王国。
  作为前蜀皇帝,王建在位12年,薨于918年,死后葬于永陵。其子王衍继位的六年间,曾多次到永陵拜祭,一直到925年前蜀国被后唐所灭才终止。作为前蜀王国的皇帝,在位仅仅12年,却建了一座大墓,并且还有规模很大的陵园,可见当时的历史上,劳动人们付出了多少牺牲。

  征战一生的王建在成都称帝时已到不惑之年,其曾经的谋士周庠便开始主持选址修建陵墓。经当时大蜀群臣议定,陵墓选址在了成都城的西北方。这是一处距离当时的大西门外不到一公里,高于城内的一处台地。
  古人对于陵墓的风水尤为看重,作为帝王陵墓的永陵在选址上更是极为讲究。

  永陵之所以选址在成都城的西北方,是因为这个方位在八卦中是“乾位“。《汉书·礼乐志》记载道,“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
  永陵选址的位置背山面水。其背靠武担山,面朝数重河流。此外墓葬坐北朝南,古人风水上有“北面称臣”“南面称孤”之说,历来皇宫衙门也坐北朝南。永陵的选址遵循了历代墓葬选址的规律。
  陵墓的位置选好了,剩下便是大兴土木。
  永陵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唯一修建于地表之上的帝王陵墓。永陵位于现在成都城墙老西门外约半英里处。永陵墓室呈半球形,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陵家底边有9层保坎起固土作用。永陵地宫为纵列式券拱顶砖石结构。

  

  墓室由十四道红砂岩平地起券为肋,在石质墓室的外部又用了五万块大型青砖,构筑了墓室两侧的直墙和叠压在上面的双层券拱。正是这种被称为纵列式护拱结构的建筑样式承受了墓室的主要压力,并使整个陵墓显出恢弘、壮观的气势,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典范。
  墓室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室,三室之间以木门作间隔,中室设棺床,上置棺樟,后室石床上安放王建真容石刻像,大小约为真人的三分之二,以细红砂岩琢成。王建垂足坐一半圆形几上,颇似我们现代人。

  

  根据专家推断,王建像上原本可能罩有带帷幕的木质神龛,但现已腐朽无存,仅余少量黄铜钉和铁钉。造像原本妆彩,袍上可能绘有龙形图案,但如今也只留有些许白、红、绿色的残迹可寻。王建像前的双层宝盝中盛放象征皇帝之尊的器物,包括篆刻“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号的玉谥宝、玉璧等。
  据史料记载,永陵修建时曾请当时的著名画师赵德齐与擅画佛像的高道兴曾在陵庙中绘壁画100余副,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永陵的恢弘气势。

  永陵建造初期的范围并不像今天我们所见的“狭小“。整个永陵实际上是由地宫和陵园建筑组成。1971年,在永陵慕冢南偏西380米处发现一尊永陵神道石人。1990年,又地宫附近的成都白果林小区发现前蜀王妃墓。
  永陵的很多建筑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当时陵园的范围绝不止我们今天所见的规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天成铁路局在成都老西门外附近修防空洞,意外发现这里是一处陵墓。因条件有限,考古学家冯汉骥请求当局暂时将其封闭。
  在战火连天物资匮乏的年代,开展一项规模庞大的考古发掘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这处陵墓直到两年后的1942年9月15日开始正式发掘,王建墓终于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当年12月王建墓后室清理完毕。通过这次考古工作发现,永陵虽然经过盗掘,但仍然保留有王建的石像、玉册、哀册、谥册、谥宝等文物,证明了此处正是唐末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沉睡千年的永陵再次苏醒,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轰动一时。
  墓内出土的“玉大带”“谥宝”“玉册”、金银平脱漆器及银制品等,皆巧夺天工,均属极为难得的皇家珍宝,具有极高的文物及艺术价值。
  王建建立大蜀国的艰辛历程,在看永陵现世的曲折过程,两者竟然意外地契合。
历  史的风烟荡涤着千年的岁月,埋藏于黄土堆的强盛只能凭借后人的挖掘。千年前的永陵依然矗立在滚滚东流的锦江河畔,默默地向后人展示当年的兴衰枯荣。
  古代墓葬非常注重风水,帝王更是重视陵墓的选址与修建。王建永陵由“中书侍郎平章事”(相当于宰相职务)周庠主持修建,最终选址成都西北方。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符合帝王之位;西北方五行属金,与史书中记载的前蜀继承唐代为“金承土运”的叙述相符。同时永陵背山面水,背靠城内名山武担山,南面曾修有半月形人工河,往南则有百花潭;墓室正南正北朝向,均符合古代帝王陵墓的选址标准。
  古代帝王陵墓通常是向地下挖建墓坑、墓顶封土(如秦始皇陵),或者凿山为陵(如唐乾陵),而永陵却是平地起建。建造方法是先平地挖基,里面堆填卵石,在此基础上通过横竖互嵌建红砂岩直墙,在起拱券时先制作前、中、后三副不同弧度的拱架,然后依次修建起一道道的拱,拱与拱之间铺连接石板,最终形成14道券拱组成的长方形墓室。

  1990年,为解决冷凝水对墓室长期渗透的问题,成都永陵博物馆开展大揭顶维修工程,将整个墓顶揭开后,发现永陵地宫建筑另有乾坤,也让人们见识了古人的智慧。原来在十四道拱券之外,墓顶还有层层青砖护拱,青砖可分方形砖、薄形砖、楔形砖、小方砖等。墓室前后又各有一道挡土墙,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墓室两端的侧压力,再加上封土堆对墓壁起到了斜面支撑的作用,整体结构相当稳定,所以才让今人看到这屹立不倒的千载帝陵。

打赏
 
关键词: 成都永陵
 
[ 黄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黄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