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手机版  | 客服QQ:5967839  |  新加信息  |  更新信息  |  帮助中心  |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页资讯 » 教育与科普 » 正文

我国第五大石窟-响堂山石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1-23  作者:任登兰  浏览次数:38 来源:中文黄页网
核心提示:石窟有9个大洞,洞内凿有大小佛像3400余尊,最初开凿于东魏时期,主体完成于北齐时期,以后,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凿和修补,被称为我国四大石窟外的“第五大石窟”。

响堂山石窟坐落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包括南北响堂和小响堂(水浴寺),是一个跨在太行八陉之滏口陉处,相隔大致二十多公里的石窟群。
  石窟开凿在鼓山之上,为东魏宰相高欢避暑宫及葬所,何为响堂传说太多不知哪个是正根,多是山里的石头会响。石窟有9个大洞,洞内凿有大小佛像3400余尊,最初开凿于东魏时期,主体完成于北齐时期,以后,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凿和修补,被称为我国四大石窟外的“第五大石窟”。

  

  响堂山常乐寺位于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响堂山风景区,始建于北齐,初名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改名为智力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改名为常乐寺。旧有“河溯第一古刹”之称。常乐寺,是一处南北向的寺庙建筑群,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和地藏殿,形成一条中轴线。南侧有一宋塔,称普同塔,并有一座自来佛殿与之呼应。1947年的一场大火,地面上的建筑基本毁之一炬。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部门曾在遗址上发掘出一批雕刻精美的唐代红砂石佛教造像,印证了常乐寺昔日辉煌。现在的天王殿,应该是当年劫后仅存木建筑。三世佛殿八面须弥座石台上三尊佛像,头部全部损坏。殿前有一石塔,风化严重。遗址内还有两座宋代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及十几通历代石碑。 

  

  常乐寺塔又名宋塔、白塔,始建于隋,宋皇祐年间重修。常乐寺塔高残存33.24米,为九级八角楼阁式砖塔,上两层外墙已损毁脱落。各层出单檐,一、三、五、七层檐下为斗拱,二、四、六层塔檐以莲瓣承托,第八层塔檐已完全损毁,第九层残存少量塔檐,为斗拱上加莲瓣。塔身外墙装饰复杂,每层八个平面均饰以砖雕假门或浮雕塔假窗。历经千年,巍峨依旧,与常乐寺一同见证着历史沧桑。

  北齐时代(550-577 年)属于北朝时期(420-589 年) 北方地区被非汉族的鲜卑人所统治的时代。这些鲜卑人在四世纪晚期建立了北魏,之后北魏被分隔为东魏和西魏,而东魏(534-550 年) 被北齐所取代。在可以左右东魏皇位的大臣高欢的统治之下,东魏的东都被设立在邺城,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的临漳县。高欢次子高洋于 550 年称帝后为文宣王,邺城也成为了北齐的首都。这个朝代由高欢的历代子孙所统治,却在577年覆灭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始于西魏的北周(557-581年)。

  

  响堂山位于北齐都城邺的附近,并处在邺城和高家的权利基地晋城(今天的太原山西)之间的交通要道之上。在东魏与北齐时期,作为朝臣和皇室宗亲的高家必定经常来往于这条交通要道。
  响堂山石窟是一组从石灰石崖体中所开凿出的佛教石窟群,位于今日河北省南部峰峰矿区和农业区,分为北响堂山和南响堂山。位置偏北的北响堂山拥有皇室资助开凿的最早和最大的三个石窟,而南响堂山由七个较小的石窟所组成。第三部分为水峪寺,也被称作“小响堂山”,此处由一座内部拥有石刻造像的北齐石窟所组成。

  

  响堂山石窟是我国北齐王朝现存很大的石窟雕塑艺术宝库。属于北朝石窟艺术分期的第三期。在雕刻艺术上,上承北魏和东魏的技艺,下启隋唐新风,从而创造了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的石窟艺术。那时我国无名的艺术匠师们在掌握了自己祖先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印度、犍驮罗佛教雕塑艺术的技法,经过了前两期的发展而逐渐水乳交融地溶汇于我国传统的雕塑艺术之中。石窟的形制、造像的形象、面目、服饰、花纹等基本上完成了民族化的过程。
  响堂山石窟群拥有丰富的佛像,建筑结构,装饰细节以及许多的佛教刻经。这些内容不仅代表了当时多民族社会下的各种宗教思想和文化,而且体现了北齐皇室对佛教给予大力支持的成果。石窟的构思与设计和当时高僧的佛法造诣以及当地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几张上世纪处拍摄的响堂山石窟照片:

打赏
 
关键词: 响堂山石窟
 
[ 黄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黄页资讯
点击排行